公民津貼辯論:執政聯盟擬對拒絕工作者採取更嚴厲措施
公民津貼的高額支出引發了社會民主黨(SPD)與聯盟黨(CDU/CSU)政治人物的警覺。他們希望對拒絕工作的受領者加強要求。不過,這類人數實際上非常有限,節省潛力也不大。儘管如此,公民津貼依然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議題。來自基民盟/基社盟(CDU/CSU)與社民黨(SPD)的代表再度表態,表示將針對拒絕工作與濫領補助者祭出更嚴格的處置,以應對龐大的預算支出。但這樣做,真的可行嗎?
執政聯盟怎麼說?
聯邦議會社民黨黨團的國會黨團幹事狄爾克・維澤(Dirk Wiese)希望對公民津貼制度進行改革。他在接受德國新聞網絡(Redaktionsnetzwerk Deutschland, RND)媒體訪問時表示:「對於濫用系統的人,必須採取明確的制裁措施。組織性詐欺或非法打工——例如如在魯爾區發生的情況——不可被容忍。」來自基民盟的聯邦議員提爾曼・庫班(Tilman Kuban)則對RND表示:「新的基本社會保障只能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,而不是那些不想工作的人。」他指出,數百萬人每天努力工作並繳納社會保險,「所以公民津貼不僅是為了節省預算,更關係到公平與正義。」
數字怎麼說?
2023年,德國在主動與被動的公民津貼支出總額超過520億歐元。受益人總數(包括兒童與青少年)達550萬人,其中近400萬人被歸類為具備工作能力者——也就是原則上每天可從事至少三小時工作的受領者。
實際上,大多數公民津貼受領者確實在工作或接受職業訓練:超過四成正在就業或接受教育。27%為兒童與青少年。只有約三分之一、即約180萬人儘管具備工作能力,卻並未就業。這當中也包括重度殘障人士、年逾55歲且難以就業者,或沒有任何職業資格者。真正無明確就業障礙、但卻沒有工作的僅約20萬人。
執政聯盟究竟希望達成什麼?
SPD的維澤強調,多數公民津貼領取者希望走出失業狀態。許多工作者雖有就業,卻收入過低,必須靠補助才能維生。維澤認為,這顯示德國亟需提高最低工資並加強集體協約制度。他並未具體說明透過更嚴厲處置能節省多少預算,但其主張似乎更著重於象徵意義而非財務數字。
他同時坦言,不少民眾有這樣的感受:SPD對不工作的人的關注似乎比對每天辛勤工作者還要多。他表示SPD將在這方面進行修正,但也強調:「我們的目標很明確:我們不想挑起族群對立。」他補充說:「優質的工作應當獲得尊重——這代表更高的工資,也代表一個支持、而非懲罰人民的社會福利體制。」
實務專家怎麼看?
《明鏡週刊》訪問了德國杜伊斯堡就業中心(Jobcenter)主任法蘭克・貝特夏(Frank Böttcher)。該市被視為公民津貼申領的「熱區」。貝特夏表示,所謂「完全拒絕工作的人」其實只佔「極少數」,他估計不到5%。
他指出,關於公民津貼的公共辯論「往往呈現黑白二元對立」的狀態:「要嘛就是所有領補助的人都被描述為只想賴在社會吊床上、不願工作;要嘛就是所有人都是殘酷資本主義體系下的受害者,任何對其施加義務的行為都被視為踐踏人權。這兩種說法都是胡扯。我們必須回到理性務實的討論。這種過度誇張的言論對社會是有害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