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eyDJ新聞 2025-08-26 09:50:45 萬惠雯 發佈
在國內太陽能市場邁向高峰,太陽能模組廠安集(6477)7年前展開一場嶄新的布局。切入3D列印產業默默發展,直到去年正式切入美系無人機零組件的供應鏈,今年則訂單滿載加緊擴產因應,但安集更想完整化無人機的產業供應鏈,除了3D列印的設備打造、列印粉末的佈局,更透過轉投資成立「集翔電子動力」,安集希望整合光電、機械設備與航模經驗,打造台灣自主的無人機新力量。MoneyDJ 特別專訪集翔總經理曾家福(見圖),談如何與安集的合作,打造MIT無人機以及未來的發展願景。
Q:為什麼會成立集翔電子動力?
集翔的創立,是在兩、三年前國防展之前與安集就已經認識了,慢慢地培養出默契,於是就把「集翔」成立起來,讓大家可以聚在一起,但這項技術我們已經磨合了很多年,在安全性上,我們希望一步一步走穩。我們的規劃是先從零碎的部分做起,逐步從小到大,慢慢建立完整布局。
目前我們的技術,已經涵蓋飛控這一些模組與板件,我們每一個元件、每一條線路、每一個功能,都會一步一步自己做起來,不假手他人。安集的大股東欽揚在機械設備這一塊有很深的產業基礎,加上安全性的要求,我們希望能做出最新、最穩的產品。兩家公司其實彼此之間有非常靈活的關係,再加上安集轉投資、開發3D列印金屬粉末的「圓融」,有了圓融之後,就開始想要做一些不一樣的商品,當時我們在那個時間點認識了翔大,大家剛好都在台南,就這樣一拍即合地把這個計畫推進來了。
Q:集翔在技術上有什麼特點?
集翔目前的產品,會以開源架構下,開發電子電路、支架,以及 3D列印相關的支架為主。我們跟這些開源的大佬合作多年,十幾年來一直參與開源協控的發展,他們在軟體這一塊研究得非常透徹;而在支架部分,我們這邊的 3D能力可以很快接上去。至於安集的母公司欽揚,本身就是機械設備領域的大廠,來做3D列印的機台這一塊本來就是他的本科,我做我的本科,他做他的本科,這樣一來就能創造更大的變化。
以這樣的定位,我們希望做一個「真」為出發點的企業,所有一切都以真為基礎。從每一個產品開始,無人機我們一路從飛控開始做;我們的飛控一定是符合開源授權、一定是合格的,電子設備也是合格的;軟體則是依照大家需要的功能,一步一步支持而來。
Q:與其他業者相比,集翔的優勢是什麼?
我們與其他競爭對手最大的不同,是安集有光電事業處的資源與廠商能量,欽揚有設備自動化控制的多年經驗,集翔有長期參與航模的實務經驗。這些加起來,從小的電力到大的電力,從光電事業處,再結合3D列印產業與機械相關能力,這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。另外一個優勢是地理上的便利,我們彼此距離都很近,不會超過二十公里,很方便溝通。
集翔本身的優勢在於,軟體才是我們真正要關注的地方。因為我們走開源路線,必須尊重作者,我們一定要和原作者協調、取得授權,才能合法、正常地使用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開源的飛控,但背後還包括電腦端軟體,也同樣需要授權。這是我們台灣企業對於著作權與前輩心血,必須特別重視與尊重的。
我們目前無人機自製的進度大概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,剩下的百分之十是我們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,因為有些部分牽涉到配合廠商與原物料的問題,還得看他們是否有意願投入,才能達到百分之百。不然若一味追求百分之百,只會讓大眾覺得困難或不切實際,能做到九成以上其實已經非常不錯,但我們仍然要再往上。
Q:如何看待 AI 在無人機的導入?
在 AI 導入這一塊,如果就我個人的看法,大概可以分成兩個層面。首先,如果 AI 應用在消費領域,我認為是可行的;但若是應用在比較敏感的領域,例如救災、軍事用途或太空領域,我覺得是不可以的。
原因是在軍事領域會涉及炸藥物質,AI 過於敏感,我們不能保證它能完全安全;在太空領域,投入成本非常高,不可能只依靠 AI 來決定航向或高度,風險太大。所以在這些敏感性應用上,我認為 AI 仍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。但若應用在一般消費者端的產品,例如玩具或其他效益性質的應用,我覺得 AI 反而能激發我們下一代更多的投資與創新,這是非常棒的發展方向。不過,我還是強調,在涉及敏感裝置的時候,應該在 AI 的基礎上再做一次 double-check,會比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