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ypto +AI赛道许久没有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了: KiteAI拿到了由全球支付巨头PayPal Ventures和顶级VC General Catalyst的$18M A轮融资。这事很多人不明觉厉在刷屏但大多一脸问号,我来拆解谈谈:
1)PayPal为何要押注KiteAI做支付Layer1?
此前Stripe宣布直接下场做个layer1-Tempo,Circle多年布局USDC后谋划的layer1-Arc,现在PayPal也通过投资Kite AI杀进来了。背后的逻辑就一句话:争夺下一代支付基础设施的控制权。
本质都暴露了这些传统支付巨头存在“管道危机”焦虑,原先他们的生意模式就是赚手续费差价和资金沉淀利息,当稳定币这种跨国界新物种普及后,必须得迎合新趋势布局一套适配的支付体系。
区别无非是Stripe和Circle选择了自己造轮子,而PayPal押注了KiteAI。
2)PayPal为什么要切入AI+支付赛道?
PayPal并没有单纯锁定做小微支付,而是通过KiteAI绑定了AI Agent的新场景。因为小微支付痛点并非技术,依托传统移动支付就足够支撑起高频小微交易的需求,而若AI Agent的自动化要承接用户的支付需求的话,逻辑就大为不同了。
一个AI Agent可能每秒调用几十个API,每个调用都要付费。这势必会产生7*24小时不间断、完全自动化、基于逻辑而非情感的微支付网络。传统支付巨头们都明白一个道理:当AI Agent开始大规模自主交易时,现有的支付轨道根本撑不住。
你想想看,一个购物Agent要在毫秒级完成价格比对、库存确认、下单支付,每个环节都涉及微支付和信任验证,现在的Visa、Mastercard那套中心化清算系统怎么可能应对得了?
所以PayPal押注KiteAI,实际上是双重下注:既要新一代Crypto支付基础设施,更要AI Agent经济这个万亿美元新市场。
3)为什么非要搞个AI layer1,KiteAI的优势在哪里?
现在的公链手续费模型都是为了“高价值交易”设计,而AI Agent的微交易则完全改变了规则,产生的是连续、高频、低价值的连续交易流。每秒可能调用几十个API,每分钟可能执行数百次决策,一天下来轻松几万笔微交易。
这就产生了一个死循环,若交易价值覆盖不了手续费成本,则AI Agent经济构想根本跑不起来。即便是现在最便宜的layer2,处理AI Agent大军规模化的并发微交易也容易网络瘫痪。
针对此,KiteAI锚定了AI Agent赛道的身份、钱包、规则三大方向,主要为了实现AI Agent既自主又可控。
举个例子,一个AI Agent要执行采购任务,它的“Agent Passport”护照会限定采购范围和预算,而“钱包系统”则会支持原生批量小微支付,“规则引擎”则支持异常风控检测并实时拦截。
说白了,就是重新定义了AI Agent的基础设施标准,但光有组件还不够,还需要采用专门适配AI的共识机制:KiteAI的解法是采用了状态通道系统+PoAI共识。
一方面,把海量微交易打包到链下处理,只在关键节点上链结算,既保证了效率又维持了去信任化;另一方面则在协议层内置了经济激励机制,谁的数据改善了模型效果,谁的服务完成了任务,谁就获得奖励。
4)为什么华尔街愿意砸钱到KiteAI身上?
其实是KiteAI的团队配置太对PayPal胃口了,华尔街更多投的是团队配置:
Chi Zhang,Berkeley的AI博士,Databricks负责产品线,Scott Shi Einstein搞AI基础设施,在Uber从零搭建安全分析平台。此外还能在天使投资人梯队里看到来自NASDAQ、PayPal、Ripple、OpenAI的关键人员;
这帮人不是纯Crypto Native的理想主义者,而是真正懂企业需求、懂合规、懂如何把技术产品化的实干派。这在当前to 华尔街的新叙事窗口下,这配置,简直是为了给华尔街讲故事量身定制的。
想想看,管理330亿美金的顶级VC General Catalyst能连投两轮,不就是看中了KiteAI“既懂AI又懂支付”的稀缺组合。